犬肝吸虫病,我国犬猫肝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中华吸虫,寄生在胆囊和胆管内。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,24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均有该病报告,其中南方疫情最为严重。
【病原及其生活史】华支睾吸虫(Clonorchis sinensis)体扁平、柔软、半透明。它的形状像葵花籽,前端略尖,后端钝圆。体长10-25毫米,宽3-5毫米。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。两者相差甚远。
虫卵随粪便落入水中。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,毛蚴在螺体内孵化,随后发育为孢子虫、孢子虫和尾蚴。尾蚴从螺旋体中逸出,侵入水中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,形成囊蚴。含有囊蚴的鱼或虾被最终宿主吞食后,幼虫经血流从胆总管或肠壁进入胆管,约1个月发育成成虫。
【诊断要点】本病流行区有给狗、猫喂生鱼、虾的病史。当临床出现消化不良、腹泻、消瘦、贫血、黄疸、水肿等症状时,应怀疑该病。采用水洗沉淀法或甲醛醚沉淀法进行粪便化验,发现虫卵即可确诊。卵呈黄棕色,平均尺寸为29微米17微米,形状如灯泡,顶部有盖,盖两侧有肩状小突起,底部有小突起。
【预防】
一是在流行地区,应对犬、猫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。吡喹酮,剂量为每次50-75mg/kg体重,口服;或六氯对二甲苯,口服剂量为50mg/kg体重,每日一次,连续10天;或阿苯达唑,口服剂量为30mg/kg体重,每日一次,连续12天。
二是严禁在疫区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、虾喂狗、猫,严禁在鱼塘旁修建猪圈或厕所。疫区应消灭淡水螺。